《孔雀东南飞》互文的修辞手法在古汉语中的运用_孔雀东南飞中的互文手法赏析
来源: 税百科
2023-06-29 14:56:45

思维型教学理论以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为基础,着眼于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思维的发展,整体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思维型教学理论包括动机激发、认知冲突、自主建构、元认知和应用迁移五大基本原理。其中能否有效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关系到学生积极思维的调动,也影响到课堂目标的达成。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严文法借用一节《孔雀东南飞》的语文课直观呈现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激发认知冲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认知冲突的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有一种矿石名叫燧石,俗称火石,是一种石英的变种,这种矿石有一个特性就是在碰撞或者击打的时候能够产生火花,但是燧石本身是不能够产生火花的,必须需要碰撞或者击打。

同样,好的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教学,应该要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碰撞。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桑代克准备律告诉我们学习是有条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处于“饥饿状态”,而这个饥饿状态对于学生而言就是要具有学习的动机。在教学中应用设置问题情境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孔子

孔子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他主张要进行启发式教学,但是“启”和“发”是有条件的,“启”的条件是“愤”,“发”的条件是“悱”,孔子述而不作,对于什么是“愤悱”并没有给出解释。

▲朱熹

但是宋代理学家朱熹作出了解释: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从构字法的角度来看,“愤悱”二字都是“忄”旁,也就是说愤和悱是两种心理状态,是什么心理状态呢?“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也就是说“愤”是心里想明白但是尚未明白的状态;而“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也就是说“悱”是想使用语言进行表达但是表达不出来的状态。

“启,谓开其意”的意思是“启”就是要打通学习者的思路,而“发,谓达其辞”的意思就是“发”就是要使学习者能够表达出来“启”和“发”的前提是“愤”和“悱”,而这种“愤悱”状态是可以通过创设基于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来达到的。

比如,在高中语文中有一篇经典的乐府诗《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历史上最长的叙事诗,与《木兰辞》合称南北双璧,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既然是叙事诗,必然讲的是一个故事,而故事就要有矛盾冲突。这首长篇叙事诗的主要矛盾是焦母让自己的儿子焦仲卿休掉自己的妻子刘兰芝。那么刘兰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会让焦母义无反顾决绝的要休掉她?这就是问题。

教师可以创设一系列激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

连续提问

1

刘兰芝是不是很丑,达不到焦母对儿媳样貌的要求?

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刘兰芝之美,可以说是不吝词藻,集中表现在描写刘兰芝归家之前的描写“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这一段文字包含了对刘兰芝妆容之美、形体之美、举止之美三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刘兰芝的美。以作者对刘兰芝手的描写为例,作者通过借代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刘兰芝的形体之美。

一般认为,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三双美丽的手,一是《诗经·卫风·硕人》篇“手如柔荑”的手,一是南宋诗人陆游在《钗头凤·红酥手》中所描写的原配唐氏的“红酥手”,而另一个就是刘兰芝“指如削葱根”白而细的手。

因此,第一个假设是不成立的,刘兰芝不仅不丑,相反,刘兰芝是一个很美丽的女子。

2

刘兰芝没有才能吗?

尽管中国古人讲女子无才便是德,但如果自己的儿媳妇什么都不会做显然也是不行的,那么刘兰芝是否是没有才能呢?

诗歌中开篇就通过刘兰芝自述的形式给出了答案“十三学织素,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这一句诗里使用了借代和互文两种修辞手法,织素裁衣代指刘兰芝会做女红,箜篌是乐器代指刘兰芝懂音律具有音乐素养,诗书代指刘兰芝有文学修养。刘兰芝既会女红又通音律知晓诗书,即便是在当今社会依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显然刘兰芝是有才能、才华的,很明显这个假设是不成立的。

3

刘兰芝不勤劳吗?

如果刘兰芝虽然长得美丽又有才能,但是却好逸恶劳,显然也可能不被焦母所喜。但通过刘兰芝自述中所说的“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来看,刘兰芝不仅美丽有才能,还非常的勤劳,每天早早地就起床织布,每天都织布到很晚,在当时东汉末年低下的劳动生产力的条件下,三天织五匹布已经是非常高的生产效率了,而焦母还嫌慢,显然,这个假设也是不成立的。

既然刘兰芝长得漂亮,而且勤劳能干又有文学与艺术修养,为什么为焦母所不容?

正面阐述

1

刘兰芝的独立人格与焦母驱使的背离

焦母对刘兰芝的不满并非一时之气而是长久以来积压的一种情绪,这从焦母所说“吾意久怀忿”、“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可以判断出来,而其“久怀忿”的缘由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也就是焦母指责刘兰芝不听话、特立独行,而反过来看刘兰芝所说“妾不堪驱使”、“不堪母驱使”,可以看出焦母的期望值与刘兰芝的独立人格之间形成了一个落差。

而从刘兰芝的教养以及“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等表述可见刘兰芝所受的驱使与压抑”的内心并未改变其“善”、“孝”以及高雅的举止与高洁的精神追求。

2

学术界的两种假设?

关于刘兰芝为何不为焦母所容,学术界还给出了两种假设,在课堂教学中也不妨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探讨。

一个假设是可能因为焦刘二人没有子嗣,我国古人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诗歌中并没有提及焦刘二人有孩子,再结合刘兰芝自述“十七为君妇”以及焦仲卿所言“共事二三年”,以及“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可知焦刘二人已婚多年,但膝下并无一男半女。

另一个假设是焦母长期孀居,与子相依为命进而有恋子情结。诗歌中刘兰芝曾提到“家有亲父兄”,而刘兰芝归家之后“阿母大拊掌”,说明刘兰芝父母健在且家有兄长,而诗歌中只提及焦仲卿的家庭成员为母亲和妹妹并没有提到父亲健在的问题,而联系到焦母在督促焦仲卿休妻时说“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以及刘兰芝归家之后现有县令后有太守之子求婚并且已经筹备婚嫁,而反观焦仲卿在跟焦母言明死志之后焦母所说“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说明此前焦母并未急于为子求妇,这与焦母抱孙心切的假设亦有不符。

由此,不断的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不断产生认知冲突,以达到对诗歌的更好理解,激发基于教师预设问题提出更多问题,产生积极思维。

关键词:

下一篇: 东方日升庄英宏:异质结更适合做超大功率组件 2024年底规划产能达到30GW 当前时讯
上一篇: 最后一页

相关阅读